《日本经济新闻》专访国发院赵卫涛博士(八中05届毕业生)

 

 


上图为:05年8月洛阳电视台记者在八中采访高考市文科状元赵卫涛

2015年8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赵卫涛博士以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地区的基层民众为主要考察对象,开展了一次为期一个月的关于中日关系基层舆论状况的实地调研活动。赵卫涛博士的调研成果引起了日本主流媒体的关注。2016年3月,以上述调研活动为中心,赵卫涛接受了日本第一大财经类报纸——《日本经济新闻》中国总局长山田周平的专访。相关报道以《中国基层民众对日感情如何?》(原标题:「中国草の根の対日感情は」)为题公开发表于《日本经济新闻》2016年5月25日第14版国际1版面。以下择其精要予以翻译和摘编,以飨读者。

 

 在中日关系中,准确掌握基层民众的对日感情一直是一项难题。目前中国国内为数不多的相关舆论调查多是以大城市为中心,以基层民众为对象的调查研究则相对较少。赵卫涛广泛深入怀宁县地区的乡镇、机关、医院、工厂、商店等地展开问卷调查并最终回收到了362份有效问卷。在征得其本人同意的情况下,《日本经济新闻》对其部分调研成果予以呈现。

问及“您对日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回答“南京大屠杀”的比重最高。关于“对日本的基本印象”,回答最多的是“经济发达”。对于“中日关系的重要性”,回答“比较重要”和“非常重要”的比重合计达到50%。

关于“抵制日货”问题,有36%的调查对象认为“有意义”,认为“意义不大”“不理性”的比重合计超过了5成。在绝大多数受访者看来,虽然历史问题这一原则性问题不容忽视,但也需要较为理性地认识到中日友好以及中日关系发展大局的重要性。

谈到基层普通民众的对日认识,赵卫涛认为,日本对待历史问题尤其是对过去那段侵略历史的反省态度与程度无疑是影响基层民众对日感情的最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之上,相比专业人士和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们,由于极少能够与日本和日本人有直接的接触,基层普通民众本身对日本问题和中日关系并没有过多的认识与判断。从来源上看,他们的相关态度与认识较多地受到来自历史教科书、电视新闻和网络的影响。

在此次调研之中,赵卫涛还发现,认为中日关系目前总体趋紧但却应理性对待的人数也占有相当的比重,尤其在学生群体中是如此,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积极动向。未来,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与交往、了解程度的加深以及中日关系的向前发展,缓慢地趋于理性将会是基层民众对日感情发展演变的大趋势。

原标题:「中国草の根の対日感情は」


赵卫涛给母校的赠言

难忘师恩(赵卫涛 ,市高考文科状元、省文科综合第一名,考入中国人大)

没有当年雨露的滋润,哪有今天桃李的芬芳。回想几年前在八中学习的日子,老师们和蔼的面容仍历历在目。我数学程度不好,吴怀芳老师对症下药、义务辅导,高考数学成绩最后跃升至全市第二名;对书面表达感到有压力,韩怀璞老师热情鼓励、耐心开导,使我终于突破了这个制约英语进步的瓶颈;文综有困难,赵维与刘素娟等老师不厌其烦、悉心点拨,最后我的文综高考成绩竟然名列全省第一名;更加忘不了的是我的班主任蔡三锁老师,为了让我保持最佳的状态,他付出了极大的心血。老师们所做的这一切,都让我感到无比感激,夺得洛阳市高考文科状元也算是对老师们辛勤努力的点滴回报。我庆幸能在八中遇到这样一批优秀的老师。八中老师给我的最大的财富就是让我学会了抽象、归纳和总结,让我能在题海中遨游,还能走出题海。特别是文综,内容繁杂、相互交织,通过对所学内容的初次概括、摘要和进一步浓缩侧重,我感觉自己在无形中掌握了它的变化,这是自己对文综学习感触最深的一点,是老师给我增添了腾飞的翅膀。

 

文章详情

 

创建时间:2020-06-02 10:59